3月4日至11日,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新强提交了《关于支持在武汉市布局建设光电子信息领域国家实验室的建议》、《关于支持武汉市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建议》、《关于优化政策、机制,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动能的建议》等三项建议,并亮相代表通道,分享高端激光装备领域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故事。
全国人大代表马新强走上代表通道,与记者见面交流。
会议期间,马新强代表参加了湖北代表团全体会议,并作审议发言。
全国人大代表 马新强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指数级跃迁期”,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引擎,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巨大的“链式跨越”,唯有构建“需求牵引—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市场验证”的闭环生态系统,才能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构建国家竞争力的底层支撑。
我建议:一是进一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湖北优势产业,支持湖北武汉建设光电子信息领域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二是加强科技资源向青年人才倾斜。建议国家在科技计划、人才培养等项目上加强对包括民营科创型企业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跨学科、跨领域组建团队,开展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
人民日报(头版)、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科技日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宣传中心、中国电子报、中国工业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支点财经、湖北日报(头版)、长江云新闻等多家媒体关注马新强代表的履职情况及华工科技创新发展。
(因文章篇幅有限,以下内容为节选)
1 人民日报(头版)
43秒,能做什么?
“我们用43秒,就能完成一辆新能源汽车车身的激光焊接。这也是行业最快速度。”3月8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新强走上“代表通道”,分享了自己的答案。
激光是现代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我们用的手机、开的汽车,70%零部件的制造加工都要用到激光”。
“20多年前,中国高端激光加工装备基本依靠进口。”马新强回忆,“就连一颗螺丝钉,也要从国外购买。”
一颗螺丝钉引起的烦恼,警醒马新强必须走自强奋斗的道路。潜心攻关、奋起直追,华工科技成功研制出汽车白车身激光焊接装备,促使国外同类产品调降价格。
成绩背后,秘诀何在?
“把科技创新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马新强说,“今天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中国激光产业已经步入全球第一阵营。但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
“现在,我们不但实现了高端激光装备替代进口,而且开始出口。”马新强说,华工科技产品以每年35%的增长速度“卖全球”,“我们将继续下苦功、走难路,再创新优势,让更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用得起高精尖的激光装备。”
2 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
湖北应如何加快打造龙头引领、梯次发展的全域科技创新转化体系?马新强认为,一是持续完善“从0到1”的基础研究评价机制,积极促进企业参与,支持真正有创新意义的科学研究。
二是拉通“从1到10”的技术突破、成果转化通道。围绕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科创企业、独角兽企业。强化企业“出题人”作用,聚焦“卡脖子”背后的关键科学问题、核心技术难题,打通产业链和创新链。
三是建立政策、主体、资金、人才相融合的共担共赢机制。协同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高校、科技领军企业“四路大军”之力,构筑底层技术和产业生态。健全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市场化运作的配置体系,引导投资关注“产业链最上游、价值链最顶端、技术体系最底层”。
四是支持创新型企业与高校院所深度共建,推动“政产学研用金”协同攻关,加快前沿性底层技术突破,实现更多本土原始创新。支持本土创新企业及其自研高端装备参与战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具有可持续生命力的良性循环。
3 央视《新闻联播》
全国人大代表 马新强:(用)不到10年的时间,走过了国外巨头30多年的产业化历程,创造了行业领域70多项中国第一,产品以每年35%的增长速度卖全球,改写了全球激光产业格局,也让更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用得起高精尖的激光装备。
4 科技日报
“现在,我们仅用43秒就能完成一辆新能源汽车车身的激光焊接,这是行业最快速度。”华工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新强代表面对记者自信地说,中国激光产业已迈入全球第一方阵。
为破解激光技术“卡脖子”难题,华工科技奋起直追,打破国外近40年的技术垄断,使国外同类产品价格下降40%以上,让高精尖激光装备惠及中国制造业。马新强表示,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他将继续带领企业下苦功、走难路,争当高端装备产业创新的排头兵。
5 工信部新闻中心
马新强介绍,在实际生产制造中,焊接往往发生在复杂的环境里,例如高温、高湿、高尘、狭小空间等。这些环境条件可能对传感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降低焊缝跟踪技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去年华工科技开发出基于工业大模型的焊缝识别跟踪系统,这套系统可实时捕捉焊缝数据,不受外部影响并能迅速做出反应,响应时间为毫秒级,通过算法自动生成精确路径,引导机器人进行高精度焊接,精准度更高,稳定性更强,识别效率⽐传统技术提升了50%。现在公司研发团队也在开发一些垂类模型,通过垂类模型解决大模型“通而不专”的痛点。实际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应用的工业环境很复杂,专业度极高,每个行业的差异性极大,垂类模型的专业适配性大有用武之地。
6 中国电子报
“现在我们不仅实现了高端激光装备替代进口,而且开始出口,产品订单量超过国际品牌,用不到十年时间走过了国外巨头30多年的产业化历程,创造了行业领域70多项‘中国第一’,牵头制定中国激光行业首个国际标准,产品以每年35%的增长速度‘卖全球’,改写了全球激光装备产业格局,也让更多的我国制造业企业用得起高精尖的激光装备。”
“今天我们可以自信地讲,中国激光产业已迈入全球第一方阵。”马新强说,“但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我们将继续下苦功、走难路,为光电子信息产业再塑新优势,争当高端装备产业创新的排头兵。”
7 中国工业报
当前,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对于创新人才、前沿技术、产业化应用的需求更为强烈。对此,马新强希望,政府能将优质资源更多向“产业端”倾斜,出台“顶尖青年科创人才”专门计划,配套“选用育留”一揽子落实机制,留住青年科技人才;支持企业创新研发机构与专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优势力量深度协同共建、协同攻关,加快前沿性底层技术突破,实现更多的本土原始创新;支持本土创新企业参与国家实验室、科技大设施、重大科技计划等战略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要求这些平台或国家重大项目优先使用国产自主创新设备,使本土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形成相互促进、具有可持续生命力的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国产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
8 中国证券报
“DeepSeek的出现会让国内AI应用场景变得越来越多。此前,OpenAI等大模型对算力的要求极高,很多企业负担不起。而DeepSeek降低了使用的硬件需求,以前许多我们没有想过的应用场景都会出现,更多企业将有机会部署一些小的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等设施,这对华工科技业务发展是明显利好。”马新强表示,华工科技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随着消费升级、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未来公司不会再进行“同质化竞争”,公司产品定位聚焦于行业首发、行业领先和“专精特新”。
9 上海证券报
“AI给所有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DeepSeek新一代模型的发布,降低了企业算力硬件投入的门槛,带动了AI应用的加速落地,也让更多企业开始在本地化部署AI提高办公和研发效率。
马新强表示,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当下,企业要持续加强投入,主动拥抱创新。未来五年,华工科技将依靠年轻人的创新活力破“卷”成蝶。
AI是机遇,企业要主动投身创新洪流中
在华工科技中央研究院的智能制造中试基地,一台全新的高精度智能焊接设备正在进行工程验证:不过几秒钟的扫描,各类焊缝数据尽收眼底;AI自动校准定位后,以每分钟7米的速度完成复杂的焊接任务。
马新强告诉记者,这个集技术攻关、中试验证、技术熟化、成果推广为一体的中试基地,建成使用还不到一年,平均每月就有一项新技术投入产业化应用。
依靠人才和投入,打好自主创新牌
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最近杭州“六小龙”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几家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在马新强看来,如何把“现象级”的个案变为“常态化”,核心在于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
在马新强看来,应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科技计划、人才培养等项目按一定比例向科技企业倾斜,特别是向年轻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倾斜,支持跨学科、跨领域组队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
在强化创新驱动的基础上,华工科技还在积极布局海外业务。他表示,下一步,华工科技将强化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因地制宜培育本地化研发能力、供应链,拓展“本地化朋友圈”,持续提升产品研发、制造交付响应速度,提升质价比,以实现深度对接全球市场。
10 证券时报
“大家之所以热议杭州‘六小龙’,因为这是‘现象级案例’,还不是‘常态化’的状态。我们在人才和科技项目的评价、资源的配置、青年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近日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他的三份建议案都与创新息息相关,尤其关注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青年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关乎科技创新的未来。”马新强希望,能通过良好的政策、机制设计,让更多的青年人才挑大梁、做主角。
华工科技作为光电子产业的领军企业,以自身实践印证了人才投入与企业发展的正向关联,展现出以创新驱动增长的战略布局。
11 证券日报
“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青年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关乎科技创新的未来。”2月28日,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新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他在2025年两会期间将提交一份关于优化政策、机制,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动能的建议。包括要完善分层分类的评价体系;系统优化青年人才培养、支持计划;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支持的区域竞争和协同,促进资源流动。
12 每日经济新闻
今年以来,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聚焦“杭州六小龙”引发的科技创新现象。他认为,各地虽出台人才政策支持青年创新创业,但要从“现象级”迈向“常态化”,还需优化政策和机制。马新强建议,国家应优化人才评价体系,避免低价值成果泛滥,同时加大对企业和跨学科创新的支持,尤其是为中小企业和新兴领域提供更多资源。
13 经济观察报
“支持武汉创建光谷国家实验室,有利于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有利于集中多方优势资源、尽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马新强认为,创建光谷国家实验室,可以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集聚国内外顶尖创新资源,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为此,马新强建议国家科技部把光电子信息领域作为国家实验室重点布局方向,支持武汉以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光谷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为基础,协同湖北九峰山实验室、湖北江城实验室以及华为武汉研究所等优势力量,创建光谷国家实验室。
14 第一财经
为提升光电子信息领域创新策源功能,塑造光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新优势,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建议,国家层面要加强光电子领域国家实验室的布局。他建议国家科技部支持武汉以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光谷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为基础,协同湖北九峰山实验室、湖北江城实验室以及华为武汉研究所等优势力量,创建光谷国家实验室。
“建设光谷国家实验室,可以与微纳电子领域上海张江、网络通信领域深圳鹏城等国家实验室形成互补,构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的光电子信息领域国家队,打造光电子信息领域世界级的创新策源地。”马新强说。
15 支点财经
全国人大代表 华工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 马新强:华工科技多年来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奋起直追,当我们研制成功汽车白车身激光焊接装备时,一举突破了国外近40年的技术垄断,促使国外产品的价格下降了40%以上,今天我们可以自信地讲,中国激光产业已迈入全球第一方阵。
16 湖北日报(头版)
当年1颗螺丝钉要花3美元进口,如今,华工科技不仅实现高端激光装备替代进口,而且开始出口,订单量超过了国际品牌。“今天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中国激光产业已经步入全球第一阵营。”马新强说,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我们将继续下苦功、走难路,为总书记点赞的独树一帜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再创新优势,争当高端装备产业创新的排头兵。”
17 长江云新闻
“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犹如一盏明灯,让马新强深刻认识到,从总书记前两次来光谷讲话中强调的“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到2022年6月的“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求一次比一次迫切。尤其是在提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时,总书记用到的“刻不容缓”四个字,更让马新强深感责任重大,唯有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华工科技作为光电子行业的‘国家队’,应该担负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任。”
18 长江云新闻
在湖北团开放团组活动现场,一只“湖北造”的小哪吒惊艳亮相。它的身体里,是来自湖北的莲藕;他的“盔甲”,是华工科技3D打印的航空材料。湖北的藕+湖北的科技,这只小哪吒一亮相,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点赞。
关于华工激光
华工激光是中国激光工业化应用的开创者、引领者,全球激光加工解决方案权威提供商。我们全面布局激光智能装备、量测与自动化产线、智慧工厂建设,为智能制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我们深刻把握制造业发展趋势,不断丰富产品和解决方案,坚持探索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与制造业的融合,为各行业提供包括全功率系列的激光切割系统、激光焊接系统、激光打标系列、激光毛化成套设备、激光热处理系统、激光打孔机、激光器及各类配套器件、激光加工专用设备及等离子切割设备,及自动化产线、智慧工厂建设整体方案。